二八定律是一條適用性很廣的定律,苗木行業(yè)也不例外:行業(yè)里80%的利潤,都讓20%的苗圃賺了。
那些賺得盆滿缽滿的苗圃,為啥能脫穎而出?而剩下80%的苗農,又為何辛辛苦苦賺不到錢?
80%的苗農:種著傳統(tǒng)品種,掙的是辛苦錢
多數苗農習慣種些老品種,比如國槐、銀杏、欒樹、桂花、白蠟之類的。
種一棵國槐,從栽下去到長成大樹,一種就是十年八年的,待到出手,價格也不過六七百塊一棵,跟成本一算下來,刨去地租、人工、肥料,所剩無幾。
這些老品種就像老黃牛,勤勤懇懇,但收益有限。這樣辛苦的苗農至少占了行業(yè)中的80%,種植傳統(tǒng)樹種的,利潤很低,競爭自然也激烈。
大家種的品種差不多,誰家的樹便宜,工程商就買誰的,久而久之,價格也被壓得越來越低。
20%的贏家:瞄準新品種,掙的是信息差
另一邊呢?行業(yè)里還有20%的“聰明人”。他們不盯著老品種,而是時刻關注市場需求,專挑新品種下手。
就拿前些年的美國紅楓來說,當時市場上供不應求,一棵15厘米粗的大紅楓,價格上萬。
再看后來歐洲椴樹,一棵15厘米的也能賣到6000多元,比國槐、銀杏等傳統(tǒng)樹種的價格高了將近10倍!
這一類的新品種很多,如樹狀月季、棒棒糖月季、雪松、銀杏、美國紅楓、櫸樹、北美海棠、桂花、白皮松、欒樹、巨紫荊........
可同樣是苗木,成本其實差不多(種苗貴一些而已),只是因為新品種有市場稀缺性,這20%的人便抓住機會大賺一筆。
可以說,苗木行業(yè)的“二八定律”很顯然:80%的行業(yè)利潤,被這20%的苗圃賺走了,他們靠的就是信息靈通,瞄準了市場的痛點,掌握了市場趨勢,而非跟風種植。
這背后的信息差,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得以脫穎而出。
為何形成“二八”局面?信息閉塞、跟風種植成主因
其實,不是普通苗農不想賺錢,而是大部分人啊,壓根兒不知道綠化工程的真正需求。
往往是別人種什么,我也跟著種什么,殊不知苗木市場品種多,變化也多,如果沒有掌握園林市場的規(guī)律和苗木新信息 ,往往就會盲目風,就可能走向滯銷和虧損的局面。
比如,前些年桂花、欒樹、美國紅楓、櫸樹一度價格很高,但如果跟風的節(jié)奏遲了一拍,種的人多了,后面的價格一降再降,到Zui后就只能當柴燒了。
因為苗木行業(yè)里“信息閉塞、跟風種植”的大環(huán)境,早就讓這些樹種供應過剩,價格自然上不去。
而信息靈通的苗圃,他們會經常去研究市場,會主動去和設計師,甲方交流;
主動去了解綠化工程的需求信息,了解工程上的新品種需求,知道哪些樹種未來會熱門,一旦下手就能搶占先機。
這些人種了1~2輪后,價格下來了,他們就轉向其他新品種,始終走在市場的前沿,賺得輕松又穩(wěn)當。
跟風的代價:品種扎堆,價格越壓越低
大部分人種得多,利潤卻一年比一年低。比如銀杏、桂花、國槐等等,這些年就卷得厲害。
十多年前一棵桂花樹還值點錢,后來大家一窩蜂跟風種植,如今的上車價竟然跌到三四百塊一棵。
你賣500,他賣400,我再降到300,Zui后拼著價格互相壓,誰都沒賺到錢,反而累死了自己。
這樣的價格戰(zhàn),Zui后只會把自己卷進死胡同里,自己卷死自己。
而那些眼光獨到、信息靈通的苗圃,卻顯得格外從容。他們不僅悠閑地賺著錢,還在市場的波動中保持著清醒的判斷。
他們早已未雨綢繆,悄悄轉向更具市場潛力的新品種。他們已經開始為下一個風口做準備,計劃在下一波需求爆發(fā)時,再次狠狠賺上一筆,真正做到“**一步,步步**”
總結:適當關注新品種,可能就是出路
說到底,種植苗木,不能光憑辛苦的努力,還要有方向和眼光,不妨適當關注一些特色新品種。
畢竟那些搶占市場前沿的20%苗圃,已經用事實證明了,選對品種比辛苦栽種傳統(tǒng)樹種更有“錢”途。
未來的苗木行業(yè),有前景的新樹種也不少,比如隔音降噪的樹種,冬天觀果喬木,壽命長的行道樹,珍稀特色樹種,這些樹種在未來城市綠化工程升級中需求會比較大。
來源:園林那些事兒